厄立特里亚国(The State of Eritrea),简称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共和国,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海岸线长1200公里,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首都阿斯马拉,全国共有6个省,人口670万(截至2021年8月),有9个民族。
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迁徙此地。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来此拓殖。1890年,意大利将占领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1952年,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正式与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取消联邦制,设厄立特里亚为埃塞俄比亚第14个省,引发了厄立特里亚人民长达30年的武装独立斗争。1993年4月23日-25日,厄立特里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以99.8%的绝对多数决定与埃塞俄比亚分离,厄立特里亚国正式成立,伊萨亚斯任首任总统。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厄立特里亚是联合国、非统组织、东南非共同市场、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成员国和阿拉伯联盟观察员,2021年厄立特里亚国内生产总值22.7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2%。
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迁徙此地。公元3世纪起沿海地带兴起若干部落联盟,先后被阿克苏姆王国、奥斯曼帝国和埃及占领。 公元2世纪以后,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现今埃塞俄比亚境内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亚形成国家后,其历代君王始终未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厄立特里亚沿海岛屿,于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后将这一地区交其下属埃及总督统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来此拓殖,在阿萨布港建特权区,并不断向厄内陆推进。1889年,意殖民者同绍阿国王签订《乌西阿利条约》,确认意占有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地。1890年,意将占领区合并为统一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拉丁语“红海”) 1941年,意军战败 ,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
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
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
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
根据厄统计局数据,2020年厄立特里亚人口总数约355万,城镇人口占40.1%。首都阿斯马拉人口约为96.3万。
说起厄立特里亚就不得不提到埃塞俄比亚。两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直到今天仍在影响着这片地区的安定形势。
厄立特里亚独立初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较多的外国直接投资,1998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1.49亿美元。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武装冲突使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厄立特里亚吸收外资流量为7400万美元;截至2020年底,厄立特里亚吸收外资存量为11.96亿美元。
厄立特里亚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勘探与开采、基础设施建设、通讯、渔业和制造业领域。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为中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南非、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19世纪末,厄立特里亚被意大利殖民,意大利控制该地区直到1941年。在这期间,意大利殖民当局发展了的基础设施和经济,但也实施了对当地居民的歧视性政策。意大利在二战中战败后,厄立特里亚被置于英国管理之下,后来在1952年与埃塞俄比亚成为联邦的一部分。
然而,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联邦是短暂的,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很快就沸腾起来,成为一场全面的战争。1961年,厄立特里亚成立了人民解放阵线,目的是为了实现从埃塞俄比亚独立。随后的冲突持续了30多年,给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1991年,人民解放阵线击败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厄立特里亚近年来在稳定经济和改善与邻国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进展,也是联合国、非洲联盟和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并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有外交关系。201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签署了一项和平协议,这为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由于两国的边界仍然延续意大利殖民时代的边界,模糊不清,争议不少。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埃塞俄比亚海岸线一夜清零,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内陆国。外国游客无法从陆运抵达厄立特里亚,必须从迪拜空运中转进入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物资短缺,对本国居民发放购买物资配额。对待国外游客采取特殊双轨制限制消费收费标准。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发展。1993年5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出席厄独立庆典,与厄签署两国建交公报、《中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伊萨亚斯总统于1994年和2005年正式访华,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与胡锦涛主席会谈。2008年1月,厄财政部长伯哈尼等访华。2009年5月,中联部部长王家瑞访厄。中国从1992年开始向厄立特里亚提供一般物资和救灾款等援助,援建了奥罗特医院、阿迪凯人文和社会科学院二期、厄特科技学院一期等项目。厄独立后,中国即同其开展互利合作。中厄贸易关系发展顺利。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中方进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对厄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中方主要出口机电、橡胶、塑料制品等,进口铜矿、皮革制品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厄方提供抗疫物资。
中厄签署有文化合作协定。中国于1996年起每年向厄派出文体专家协助教学,产生良好反响。中厄医疗合作始于1997年,中国首批13名医疗队员于当年9月赴厄工作,迄已派出15批270余人。目前,中方在厄医疗队员共有18人。自2008年起,中国共向厄派出30名青年志愿者。自2009年起,中国共向厄派出3批高级农业专家9人次。2013年6月,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委员会与贵州财经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并在厄举行了揭牌仪式。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厄立特里亚国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于2023年5月14日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厄立特里亚(简称“厄特”)独立以后就立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30年来,中厄在战略、农业、矿业、卫生、基建、新闻等领域合作硕果累累。在中国驻厄特使馆帮助下,记者日前在阿斯马拉采访了厄特外交、新闻、农业和卫生等四大政府部门负责人,他们普遍认为厄特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厄中合作取得了不少成果,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美好。吉布提的动荡,凸显厄立特里亚是中国发展海外军事基地极有利的国家。厄立特里亚拥有发展优良港口的资源。
厄中关系具有战略性,需加强两国新闻交流与合作。厄中农业合作十分强劲,卫生领域合作非常紧密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最后一个接入互联网的国家,在首都阿斯马拉有很多网吧,但价格比较高,主要服务于来到厄立特里亚的外国人。但是这里的网速却都不如我们当初的2G网络的速度。
2001年,厄立特里亚政府就取缔全国私营媒体。造成厄立特里亚的信息极度不透明,被外界公认为全球最封闭的国家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比朝鲜还要封闭的国家。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厄立特里亚一直坚定不移的站在俄罗斯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