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反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上升,“退群”“废约”“脱钩”等“逆全球化”行径也层出不穷,再加上三年新冠疫情的深远影响,经济全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开放水平持续下行。与此同时,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都在重新构建。
不过,这种“逆全球化”运动似乎忽略了亚洲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中心地位。汇丰环球研究近日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展望报告指出,亚洲经济在2022年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全球制造业的重心继续东移,亚洲经济体尤其中国在价值链上实现了飞跃,东南亚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扩大。
除了中国,越南、印度和马来西亚均提高了它们的全球出口市场份额。全球产业复杂性排名发生了变化,亚洲飞跃的同时,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市场的优势正在失去。汇丰的报告强调,西方试图将产业从亚洲转移回本土几乎不可能,亚洲产出占这些经济体需求的比重已经到了难以剥离的程度。
一份美国和欧洲对制造业产品需求的图表显示,亚洲制造占美国商品总需求的16%,占欧洲需求的12%以上。欧美重新夺回生产份额的努力,短时间内尚未看到效果。
另一份来自世界银行、汇丰等的数据显示,亚洲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动。2020年,中国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份额最大,接近29%,十年前这一占比与欧洲相当;亚洲其他国家目前与北美大致相当,并领先于欧洲;东盟和韩国的份额在过去十年中基本保持稳定;印度的份额正在稳步攀升。
虽然美国主导的“去全球化”运动不会消失且依然在强化,但其效果正在被亚洲市场逐渐消解。“去全球化”的确破坏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稳定性,且会进一步逆转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模式,随之会带来贸易、产业、资金、技术和人员流动的重组,现在看来,更多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