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中国已建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15个保税区,此前,保税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加工、转口和仓储等,而自11月起,部分保税区企业既能出口也可内销。
物流巴巴获悉,10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下发《公告》,决定于11月1日起,将率先在江苏昆山综合保税区、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等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开展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
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早年专攻国外市场的诸多综保区内企业终于可以打开国内市场,进一步激发生产潜能。
而对于昆山和台商来说,这也许也意味着,继多年前台商集中投资昆山的热潮过后,政策红利下的又一个“蜜月期”,台商在昆山的发展空间亦会增大。
外销遇困,内销未能放开
获得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企业进入昆山综合保税区
昆山综合保税区由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转型而来,是全国第一个由此转型的国家级综保区,享有保税、物流等多项国家政策红利。数年来,保税区内的种种政策红利为昆山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入驻,其中八成是台资企业。
然而,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海外市场持续低迷。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已从全球制造基地转型为全球最大市场,原先在保税区内享有种种优惠政策、产品远销国外的区内企业,因政策限制无法开展内销业务、无法利用国内市场,反而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另一方面,国内实施了大量的税收制度改革,如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等。综保区内的经营条件优势已不像过去那么明显,综保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逐渐褪色。据昆山市国税局副局长宋毅介绍,原来综保区内企业不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无法享受营改增制度红利,服务业的发票不能抵扣,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
因此,如何留住且吸引更多的企业到综保区中来,也是摆在昆山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难题。
3年前,昆山扬皓光电向政府提出争取扩大区内厂商内销管道的建议后,昆山市政府便一道与企业积极争取,与相关国家部委汇报沟通,逐步形成了在综保区开展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的创新思路。
昆山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辰扬向澎湃新闻介绍说,今年,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海关总署等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多次来昆山,就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摸清实际需求等。在双方的努力下,以昆山为蓝本的这一政策终于落地。
试点打开内销管道
综合保税区开展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这对区内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带来哪些便利?
概括来说,通过相关措施,综保区内企业即可申请内销资格,打开国内市场,与区外企业一同公平竞争。而且,对试点企业相关税收政策进行调整优化。
过去,据媒体公开报道,由于无法做内销,综保区内的制造商不得不将部分产品送到境外,国内的消费者到国外购买的也多是由内地企业出口的高端产品;甚至,一些综保区内的企业不得不将产品出口绕一圈,再透过进口流程卖给国内市场。
这次试点政策出台后,区内企业享有与区外企业一样的增值税改革红利,产品可以内销,与区外的企业公平竞争。区内企业也不再需要区外再设个工厂,经营成本大大降低。至于现有的两套班子两个厂也可以进行充分融合,根据企业的运行状态和国内外市场行情来弹性调整。“国外市场不景气时,我们把多数产品卖到国内;国外市场更好时,产品可以向出口倾斜。”王锦坤说。另一方面,这次试点政策对进口自用设备(包括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办公用品)年终时按照内外销售比例来进行划分、选择性课税。
“对外销部分的进口设备实行免税政策,有利于监管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对内销部分的进口设备征收进口税,又体现了公平税负原则,有利于区内、区外企业公平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接受中国税务报采访时表示。
同时,通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试点企业在采购国产料件也便利了许多。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此前受访时表示,对于区外的内地企业,由于销往区内货物的税收负担可以传递给买家,不再发生因退税不足而转增生产成本的问题,因此也有效降低了实际税收负担。“由于保留了进口原材料保税和进口设备免税的两项政策,因此监管区企业出口业务仍具有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
这次的试点政策也意味着,台商在昆山的发展空间亦会增大。昆山台协会会长李宽信表示,“近两年国际市场不好,在综保区内出现一些生产线闲置,新政的出台给了台商更好的选择,可以通过大陆市场渡过难关。”
“试点政策预计每年可释放综保区内企业产能1000亿元,增加进出口500亿元,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省营运成本近1亿元。”昆山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辰扬表示。